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
课程方案
(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 言
2.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 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 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 关内容。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人文积淀, 发展理性思维,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敢于批判质疑,探索 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自 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 会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具备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
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学会交流与合 作,具有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 交往能力。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 52 周,其中教学时间 40 周,社会 实践 1 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 周。每周35课 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 1学分。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 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 部修习。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 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
|
||
|
|
||
说明:校本课程不少于 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 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
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 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 模块。
艺术可与音乐、美术两科相互替代,具体开设科目由学校自行 确定。
时代性。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当代社会进 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前沿,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 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关联性。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 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课程标准研制应遵循本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明确学科的育人价 值,确定学科核心素养和目标,明确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以指导和 规范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
教材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 择性和关联性的基本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创新呈现方式,充分反映课 程性质和理念。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校组织安排教学,有利于促进教 与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应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 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开齐国家规定的各 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 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开足规定的课时, 如果确有需要,可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长,但应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因地 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 的独特作用。
学校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 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 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 体,倡导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 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教学风格和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实 施的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根据课程实施需要,调整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 师,特别要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 要。支持学校聘用具有专业特长的兼职教师。
结合实际,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改进教师奖惩机制,充分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培训与研修,探索教师专业发 展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根据课程实施需要,修订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等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配齐专用教室与 场馆,保障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及有关学科实验的开设。创设良好 的课程实施环境,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设施设备及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