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堂教学    “331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331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国家大力倡导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落实“三新”改革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提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331教学模式”(指一堂课的课题分三个情景活动或目标任务,每个情景活动有3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解决本课题的一种办法)。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331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启发、探究、合作、自主、体验”为方法,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先学后导、内化延展”,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该教学模式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体现以人为本、正道育学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历史学科中外历史刚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为例,在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的,本课设置三个目标任务,目标任务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目标任务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目标任务三:其他航路的开辟及历史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目标任务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考察的重点。如果只是简单的从教材内容中来进行概括,学生必然不会理解,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一定的探究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我将通过3个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环节一:发现问题

课前,教师将抛出问题“新航路之所以新,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走过,面对未知的旅途,其中的风险也都是未知数,航海家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危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一些航海小故事,主要以航海中遇到的困难故事为主,课中请两位学生进行分享,同时教师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航海过程中,航海家们所遇到的困难(如1492年10月,船员发动叛乱,妄图杀死哥伦布掉头返航;1520年3月,寒冷、缺粮,船员叛乱,麦哲伦平息;1500年5月,迪亚士再次经过好望角,大风暴摧毁4艘船,船员全部遇难,包括迪亚士。)

师:“据统计在大航海时代,船员的平均死亡率高达67%,面对苍茫的大海,明知一去不复返,为何这些航海家还是选择出发?”从而引出这部分需要发现和了解的问题,如新航路开辟原因有哪些?找到原因以后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环节二:分析问题

历史学科显著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我将采用史料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我将通过课件展示以下历史史料:

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到处追求黄金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记》

材料三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材料四 当时的欧洲,大童肉类需用香科进行保存……在印度花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已经是印度的50倍。

——《大国崛起》

材料五 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徐蓝 《世界近代现代史(1500-2007)》

材料六 基督教自称是普世教会,凡有人类的地方就该有基督教。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论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传播基督教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全球航路开辟的条件

材料七 在伊比利亚半岛,历时8个世纪之久的再征服运动到15世纪逐渐结束。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完成了政治统一进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必要的组织能力。封建国家为了扩大贸易,增加财源,进而发动海外掠夺,对开辟新航路予以必要的支持,提供了重要条件。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材料八 其原因之一是新工具和技术的成熟。航海需要能够支撑远距离航行的特别船只和新技术,这些条件从14世纪开始得到满足。

——J·M·罗伯茨 《我们世界的历史》

教师出示以上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航海家们的“航海需求”,圈划关键字词,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教材内容,得出航海的动机和条件,并鼓励学生回答。这有利于让学生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进行理性化的分析归纳中张扬自身的人格个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落实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环节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上述史料的分析,鼓励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在进行引导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教师提问:是什么因素推动了欧洲各国的航海家不畏艰险,走向航海探险之路?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一得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材料二得出社会原因:人们强烈渴望黄金、白银,《马可·波罗行纪》诱导西欧人到东方寻金;材料三、四得出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亚洲商品因加价而奇贵,引发了商业危机;材料五得出思想原因:文艺复兴推崇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材料六得出宗教原因:欧洲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教师引导:想一想,如果你是航海家,你认为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七得到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材料八得到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进步。

让学生直接阅读历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如通过分析不同材料思考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原因和条件,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这样能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的弊端,加深其对历史的理解,促使历史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让学生养成借助历史材料深探究历史的习惯和能力。

目标任务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需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我将通过3个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感受这一部分的内容。

环节一:发现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是通过对课本简单的叙述航海家们航海的过程,并没有让学生能够实的感受到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更体会不到航海家们敢于冒险的精神,因此,为了让学生更能主观的感受航海家们的航海过程和精神,课前,我会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应四个航海家,每个小组收集本组负责航海家的事迹,集思广益,收集资料,在收集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问题,航海家们出发的时间、支持者、方向、所到之处及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以便于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环节二: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直接让每组代表来简单地分享航海家们的故事,不足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因此,我将通过角色扮演法,创设历史事实情境,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尝试扮演历史中的人物,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以增进学生洞察历史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扮演本组负责的航海家,事先交代好角色要求,多媒体播放波澜壮阔的大海动图,学生代表上讲台进行表演:

学生A:我是迪亚士船长,葡萄牙国王特器重我。1487年,我率领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向东寻找新航路,途中遭遇连续13天风暴,差点喂了鱼,归途中发现非洲最南端的风暴角,后来国王把名改为好望角,有“美好希望”之意。

学生B:我是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也能抵达印度,所以我决定另辟蹊径。1492年,西班牙女王支持我,率领船队向西出航。经过三个月的航行,终于到达陆地。我一直以为这里就是印度,所以给当地居民起了个名字“印第安人”。(旁白:经后人证实,这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美洲。)

学生C:我是达伽马,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我的祖国——葡萄牙带来巨大挑战,1497年,国王支持我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进,我越过好望角,1498年终于到达了印度,开通欧亚大陆最短的海上航路,我是最先到达亚洲的欧洲航海家。

学生D:1519年,西班牙王室支持我们麦哲伦船队,向西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我们先后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历经三年最后回到祖国,用实践证明了地圆说。痛心的是我们船长客死菲律宾,最后仅剩18名船员,但历史会永远铭记我们的壮举!

学生通过“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个体”的研究活动,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从历史人物的角度上去思考当时的历史情境,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环节三:解决问题

在学生生动的演绎中,教师要做好记录,表演结束后对每一表演者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需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通过表格的方式归纳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具体展示如下:

时间

人物

支持者

航线

1487--1488

迪亚士

葡王室

向东:好望角-非洲东海岸

1492

哥伦布

西王室

向西: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

葡王室

向东:好望角-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

西王室

向西:环球航行

通过教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历史的建构,并允许他们批判性的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角色扮演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航海家的伟大。

目标任务三:其他航路的开辟及历史意义

其他航路的开辟是新教材新加的内容,因此学生会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新明了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同样通过3个环节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环节一:发现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而教材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课前通过研读教材37页,概括英、法、荷、俄等国在新航路开辟中的成就,完成表格。并结合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环节二:分析问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复杂,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系统地理解其他航路开辟的内容,因此我将通过图示法来对这一部分展开教学,所谓图示法,是指学生把掌握的历史知识设计成由各种信号组成的图形、图表,借以指导和帮助教学的方法。结合教材,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教材中直接就有,但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还是通过史料研究法,来进行分析,材料如下:

材料一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

学生研读教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对本节知识结构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环节三:解决问题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动图的方式展示英、法、荷、俄等国在新航路开辟中的成就,完成表格信息:

支持国

时间

航海家

开辟及成就

英国

1497

卡伯特

发现纽芬兰岛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法国

16世纪

巴伦支

三次航行到达北冰洋地区

英国

17世纪处

哈得逊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英国

1578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

荷兰

1642-1643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通过两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能够概括出来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是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进行引导,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但本课并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的具体历史意义放在第七课来进行阐释,从而由此可以布置课后任务,学生提前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如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各地区影响的主要表现。为《第7课全球航路的初步联系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331教学模式”引领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本课划分为三个目标,每个目标分为三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如在目标一中学生学会借助历史材料探究历史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目标二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能力;目标三中培养学生历史知识建构的能力,学会构建历史框架体系。“331教学模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搭建一个有效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共存、交流表达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完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效益在每一课时、希望在每一位学生、成功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理念。